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坐落在安徽省阜阳市东南部,是2011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合肥、阜阳两市优势互补,立足阜阳良好基础,发挥合肥独特优势,通力打造的现代产业园区。
园区打造了“五湖四海”,形成彩蝶湖、翡翠湖、逍遥津、双龙湖、柏艳湖谓之“五湖”,布局“智海”“云海”“学海”“花海”,囊括科技创新、职业教育、大数据以及月季花展等诸多方面。
园区着力建设载货汽车、智能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和科技创新五个产业平台,形成“一带多园”格局。对接科大先研院、复旦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重点高校,积极探索与大院大所合作新模式。“阜阳新高地,皖北小合肥”的品牌形象日益显现。
许多依托于高科技所诞生的产品,也被用于日常生活中。在大厅中移动工作的就是由复旦大学信息学院郑立荣课题组所研发的消毒机器人,支持“紫外消毒”和“雾化消毒”两种模式,安全高效、无刺激、不残留。在“无臭氧紫外+次氯酸干雾”复合消毒模式下,通过场景自适应规划算法,消毒杀菌效果可达99.999%以上。在疫情期间,消杀机器人也起到了极为关键的消杀作用。
园区肩负着安徽省委、省政府“经济强省、振兴皖北”的历史重托,园区将进一步借力合肥省会城市龙头带动作用,抢抓阜阳“融入长三角、高铁全覆盖”的机遇,加快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试验区和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
乡村振兴带领群众生活富裕
“我们目前就是筹备育苗园,希望能培育出优质种苗。”向记者介绍情况的负责人,就是安徽省阜阳市万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马涛。
七年前,他和妻子选择放弃南开大学教职工身份,回到家乡发展,投身农业一线。在外人的不解和诧异中,经过两年的考察和准备,马涛成立了阜阳市万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得益于国家的扶贫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夫妻二人将公司办得红红火火。
自己富裕了,马涛夫妇也不忘当地的群众。在这里,既能顾家又能上班拿工资的贫困户共有15人,人均年收入1.6万元至3万元。除此之外,还有103户群众,通过流转土地,每年从马涛的种植基地获得收益1300元。生活富裕了,群众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
“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三星村党委书记杨坤山说。三星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粮仓储存。通过流转的方式把土地流转到村里,种植优质小麦、有机玉米,发展村集体经济。
因为湿度等条件好,他们建设了优质小麦基地,专为茅台酒提供原材料。原本普普通通的小麦,一下子价格高了起来,收购价比普通小麦高一倍,老百姓凭借一亩地可以赚上千元。
三星村在书记的带领下,走出特色发展之路。短短数年,从村里集体筹钱都拿不出3000元,到如今村里集体经济账面上的300万元,三星村成功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民生服务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
为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为群众办实事,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解决社区居家“养老难”的问题。
全区先后建设村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41个,其中提供助餐服务的56家,覆盖辖区乡镇(街道)。按照“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为60周岁以上需要服务的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空巢、“三无”、特困、独居老年人推出了“助餐、助浴、助急、助洁、助乐、助行、助医”的“七助”特色服务,受到老年人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社区设有健康服务驿站,老人可凭借实名制卡进行血糖、体脂等身体情况的检测,不仅便于了解老人的身体情况,更有助于及时调整提供给老人的服务。“老年人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正是秉持着这一理念,阜阳市颍州区真正做到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呼声,做好基层服务,是便民、利民,真正在为群众办实事。
阜阳用实干的成绩交出了一份令群众满意的答卷,也在融入长三角的发展中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过去的阜阳,在一次次考验中,展现了独属阜阳的魅力和能力,明日的阜阳也将会在长三角的发展融合中勇立潮头,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