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后夔,被称为归夷,是东夷集团的一支,原居于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后来遭到商王武丁的讨伐,被迫四处播迁,其中一支归人,迁居今安徽省阜阳市一带,建立归姓胡国。
南宋杂史《路史》记载:“胡子国归姓。归姓,夔出。”
归姓胡国,历史悠久,屡见于卜辞和金文。商甲骨文及周穆王时的铜器铭文,都多次提到胡侯。1973年,在陕西蓝田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㝬叔鼎,铭文中所说的㝬国,就是文献中的归姓胡国,其地在今安徽省阜阳市一带,是自成周通往淮水流域的必经要地。
商朝时期的地域疆土
吴王阖闾强盛时期,吴人经常从淮北进军,西进攻楚。《春秋·定公四年》记载,“公会刘子、晋侯、齐侯、宋公、蔡侯、卫侯、陈侯、郑伯、许男、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小邾子于召陵,侵楚。” 同年十一月,吴国联合蔡、唐两国,大败楚国于柏举,攻破了楚都郢,楚昭王逃到随国。
胡子豹乘吴国军队攻进楚国都城之机,占领了楚国一些地方。
前505年,楚国在秦国的救援下,收复了国土,很快恢复元气,这时吴、越两国连年交战,无暇对付楚国,于是楚国有机会向那些趁吴国崛起时乘火打劫攻楚的诸侯开刀,报召陵之怨。前495年,楚国大举进攻,很快就灭掉了胡国,俘虏了胡子豹。至此,归姓胡国结束。
归胡亡后,其子孙为追念祖先,分成二姓,一是以国为氏,即胡姓;一是以姓为氏,即归姓。《通志·氏族略》记载得很清楚:“胡子国,归姓,为楚所灭,子孙以国(胡)为氏,或以姓为氏,以姓(归)为氏者世居吴郡(今江苏苏州,后裔名人归有光)。”
西晋时期的汝阴郡和新蔡郡
时至今日,极少有胡氏家族会称自己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的胡子国后裔。据福建一支胡氏族谱记载,“本宗自周时妫姓受封汝阴之胡城因地为姓”,没有像绝大多数胡氏族谱记载,族源源自“胡公满”,而称本宗可能来源于“汝阴之胡城”,这恐怕是非常少见的现象。
东汉蔡邕撰《蔡中郎文集》 中华书局, 1991年版。其中《太傅胡公碑铭》:“公讳广,字伯始,南郡华容人也。其先自妫姓,建国南土,曰胡子。《春秋》书焉,列于诸侯,公其后也......”,这也是胡氏历史名人中极少见先祖为胡子国人的记载。
归胡的地望在颖州汝阴,古代文献多有记载。《春秋·昭公四年》记载楚子、胡子伐吴,杜预注明胡国在汝阴胡城,战国时属楚。《太平寰宇记》则说胡城在汝阴县西北二里处,是春秋时胡子国的故地。在今安徽阜阳市,除胡城这一古迹外,西北有女郎台,据说是胡国之女嫁给鲁昭侯为夫人,于是筑台表示对胡女的礼遇,俗称女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