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向春而行 |颍州欧庙从何来
2023-04-18 06:10:00来源:阜阳市城市规划展示馆

欧庙村位于阜阳市颍州区马寨乡西部,西与临泉县高塘镇接壤,南与阜南县新村镇相邻。其地名从何而来,笔者结合实地考证、文献资料和民间传说发现,欧庙村因曾经建有欧公庙而得名,与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密切相关。

01

欧阳修治理九龙沟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从扬州调任颍州。担任颍州行政长官后,他开放衙门,让百姓直接到官府诉说民间疾苦;并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百姓呼声。欧阳修到通心店(欧庙的旧名)体察民情时,百姓反映当地大面积种植生姜,生姜喜水又怕水。夏天气温高,隔天就要浇一遍水;赶上阴雨天,地里一存水,不过三天就沤坏了。因排水不畅,经常遇涝积水,这里的生姜和庄稼,基本上都是靠天收。

原来,欧庙附近有三条河:三十里河、草河和九龙沟。三十里河就是现在的颍州西湖景区及其上游。草河在欧庙南边,当时叫润河,是阜南境内大润河的分支。草河由于地势低洼,河道较宽,排水不成问题。九龙沟从欧庙西边的三十里河分出,向北直到龙王堂西北流入泉河。这条河的源头离欧庙最近,与欧庙的农业生产关系密切。但是,九龙沟排水不畅,经常发水。

欧阳修实地勘察发现,九龙沟两岸的百姓在河边开荒种地,挤占河道,致使河道变窄、排水不畅;加上河口堵塞严重,河水不能及时下泄,甚至还往上游顶水。于是,欧阳修组织民工疏浚河道,保证出口畅通,并责令地方官员严加看管,不准两岸农民开垦沟边土地、侵占堵塞河道。从那以后,九龙沟水流畅通,消除了水灾隐患。

02

百姓修建欧公庙

欧阳修主持疏浚九龙沟,让两岸庄稼旱涝保收。当地百姓感念其恩德,在通心店南边为欧阳修立生祠纪念,当时叫“欧阳太守祠”。欧阳修去世后,谥为“文忠”,“欧阳太守祠”随之改为“欧阳文忠公祠”。苏东坡任颍州知州时,捐出俸银修缮,使欧阳文忠公祠成为颍州乡村有名的祭祀欧阳修的祠堂。附近百姓觉得文忠公祠规格这么高,叫“祠”未免名不副实,就改称“欧公庙”,时间一长,简化成了“欧庙”。近代(1840年~1911年)以前,凡到颍州任职的官员,上任之初无不虔诚沐浴,前来拜谒。官员重视,百姓也不敢怠慢,香火延续了几百年来,一般祠庙无法比拟。马寨生姜的名声也借助欧阳修的故事传遍四面八方。

03

民国时欧公庙被毁

为官造福一方,青史流传千年。有关欧阳修疏浚九龙沟、百姓修建欧公庙的历史故事,在当地百姓中代代相传,念念不忘。据颍州区文史爱好者、德福蔬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德福介绍,欧公庙历经朝代更替、风雨浸蚀和官民修缮,在当地存续了800多年,直到民国时期被拆毁。

民国初期,欧公庙占地10多亩,有前后两进大院,正殿塑有欧阳修像,铸铁镀铜。后来,欧庙街上一个叫姚杓(化名)的人入了洋教,洋教教唆信徒不祭“邪神”,姚杓便一门心思要拆毁欧公庙。但是,他的父亲和当地百姓都不答应。父亲去世后,姚杓赶走了教长,成为教区小头目。他纠集教友,想出一狠招:当时民国初建,阜阳县政府在欧庙设乡,乡公所租赁街上的民房办公;政府号召地方建学校,也没着落。于是,姚杓以洋教组织的名义给县、乡政府打报告,先说欧公庙的名字叫错了,其实不是“欧公庙”,而是“欧家庙”。并编造了欧家庙所谓的“真实”来历,说是1400年前,河北某地有一家姓欧的,本来很有钱,但在当地受尽欺辱,不得已搬到本地,很快就站住了脚,建了这座“欧家庙”,祭祀自家祖先。后来欧家人全部迁往外地,欧家庙便被当地读书人改称为“欧公庙”。然后,《报告》说乡政府租赁民房办公,屋宇逼仄,连个安放国徽、悬挂国旗的地方都没有,有失体统。而且,当地没有一所新式学校,与国民政府普及新式教育的精神相违背。基于此,他们建议毁弃“欧家庙”神像,前殿改为乡公所,后殿改为学校。这样,乡政府有了办公场所,可以给新成立的国民政府“长脸”,办学校还可传播知识,开启民智,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县、乡政府要的是办公地点,并不关心欧庙的具体来历。当时民国初创,百废待兴,办学是政府全力支持和急办的好事。于是,报告很快审批通过,并让当地的“义士”姚杓带头拆除庙中的神像,为乡政府、乡学清理基地,并拨专项经费,作为请人工销毁神像、清理场地的报酬。

于是,姚杓纠集一帮人马,在欧庙逢集的时候,准备拆毁神像。四邻八乡的百姓听说要拆神像,纷纷赶来观看,其中不乏质疑和反对的人。姚杓理直气壮拿出县政府的批示,吓得百姓噤若寒蝉。

“吉时”一到,姚杓让手下用大榔头去砸神像。不料砸了几下竟然纹丝不动。姚杓一把夺过榔头,奋力向神像砸去,一下就把神像头砸掉了。与此同时,姚杓丢下榔头,痛苦地倒在地上。只见他满脸鲜血和碎铁,被崩溅的碎铁弄瞎了双眼。

就这样,在乡政府和洋教的干预下,欧公庙的神像还是被拆掉。乡政府搬到前院,在后院办了小学。

04

往事如烟成追忆

 阜阳解放后,欧庙乡政府办公地迁往现在的菜市街路东,把庙址全部让给了学校。寒暑假期间,一些困难群众到学校房顶上揪麦秸拿回家烧锅,甚至抠墙上的砖回家垫路、建房,学校的房子逐渐变成了危房,后来全部倒塌,砖瓦被捡走,庙址一片狼藉。原欧庙乡政府门前,现在是菜市街,当时是一条大沟。直到1985年,乡政府门前的这条大沟都没有填上。1986年,为改善大院门口路况,乡里垫平了门前沟,新建了一条菜市街,就从原来的庙址取土。于是,原来的庙址变成了一座大塘。近年来,开发商看中了这块地方,填平后建了房子,成为菜市街的一部分。从此,欧公庙旧址难觅踪影。


上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 | 翰墨颍淮 悠悠千载——颍州.. 下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 | 阜阳历史上的“颍州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