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北宋欧阳修的阜阳情
2023-04-19 10:27:00
欧阳修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和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一生曾来颍州(今阜阳市)八次,待了多年,并写下了与颍州有关的92首诗词。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眷恋阜阳而不愿回江西老家,并在晚年定居阜阳直至终老于此呢?


欧阳修多次来到阜阳




在阜阳市泉颍生态园边,有一处老建筑叫“会老堂”。房子的大殿上方悬挂一块匾额“会老堂”,三个大字熠熠生辉。屋子内正中间立有一块石碑,旁边还有一个木质灵牌,上书:“宋·龙图阁学士、兵部尚书太子太师楚国公,欧阳文忠公之位。”这里即为欧阳修当年居住阜阳的一座堂。始建于北宋,现为清代的砖木结构建筑。


据史料载,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自扬州移至颍州。熙宁四年(1072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观文殿学士致仕,退居颍州,寓西湖六一堂。翌年4月,前副相赵概以八十高龄自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来访欧阳修,知州吕公著也前来看望。欧阳修、赵概、吕公著三人会于此堂,饮酒,赋诗,故名“会老堂”,知州吕公著为此堂题匾额曰:“会老堂”。欧阳公即席赋诗:“某闻安车以适四方,礼典虽存于往制……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诗中抒发了他与赵概莫逆之谊和对赵概不远千里寻访的感激之情。当年,欧阳修便终老于西湖居所。


欧阳修生于四川绵阳,祖籍江西庐陵,在他66年的生命中为官就长达40年。但这两个地方却没有他在颍州的次数多。欧阳修曾先后八次到颍州。欧阳修为何这么钟情于颍州西湖而不愿离开呢?“现在来看,应该是他迷恋颍州西湖的景色,没有回老家江西庐陵,而是自命‘六一居士’在颍州西湖的一块绿洲上建房居住下来,其所居住之地自称‘六一堂’。我们看到,现在会老堂还保留有明清修湖建祠的碑记四块,分别记述了历史上欧阳公祠、西湖亭、西湖书院的修建情况。”对阜阳地方志有很深研究的文史学者张殿兵介绍。


这颍州西湖虽不是杭州的西湖,但其景色、人文一点不逊于它。据记载,颍州西湖原是古代颍河、清河(今称西清河)、小汝河(今泉河)、白龙沟(已湮没不存)四水汇流处。颍州西湖形成于秦汉时期,但作为风景湖闻达于世则始于唐代。随着大自然的变迁和历代地方官吏的治理,岸边遍生绿树,水上泛起菱荷,汀州建起亭榭,美丽的湖光水色,成为招徕文人墨客泛舟游玩的好地方。那时的颍州西湖水面空阔,湖面面积约30平方公里。宋朝,颍州属京西北路,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加上颍水通淮达汴,遂成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使颍州的政治经济地位显著提高。

因此,也难怪欧阳修这样的大家流连于此呢。在颍州任职期间,欧阳修曾多次沿颍州西湖乘舟南下,而且到了古镇焦陂游玩,并留下不朽的诗篇。之所以到焦陂,现在来看,那里除了鲜鱼之外,还有眼名为九龙泉的古井。这口井不仅可烹清冽爽口的香茗,还可酿造荡气回肠的美酒。欧阳修每次到此,都要品茗饮酒,兴尽方归。
图片


图片
为何这么喜欢阜阳




据统计,欧阳修一生共写下92首与阜阳有关的诗词。从欧阳修赞叹阜阳西湖的大量诗句里,折射出了当时阜阳的政治、文化、经济等诸方面的繁荣与发展。阜阳西湖是一份忠实的历史档案,它忠实地记录了当年的阜阳已成为众多文人名仕争相前来的名城。自仁宗庆历以后,中枢辅臣、文坛巨子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相继知颍,对西湖大加修葺,阜阳西湖之名遂著于天下。

张殿兵介绍:“根据欧阳修留下的诗词及史料记载来看,当时欧阳修喜爱颍州则缘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颍州民风淳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他在《思颍诗后序》中讲得很明白,‘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可以说,他在第二次到颍州就萌生携家眷迁颍定居,买地建房之意。而在他第五次到颍州时,就开始在颍州扩建以前居住的房屋,实为他将来年老退职居住。二是对风光迷人的颍州西湖情有独钟。他寓居颍州时,载酒泛舟于西湖,或流连烟柳绿波,或与友人赋诗酬唱,亦颇乐在其中。因此在其大量的咏颍州诗词中,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西湖自然风光的热爱。三是当时的颍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有非常适宜的人居环境。”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欧阳修身体非常羸弱,已未老先衰。《宋史·欧阳修传》记载欧阳修48岁时,已如风烛残年,何况后来又患上了严重的眼疾、足疾、风眩等疾病。正是因为当时的颍州气候适宜,风景美丽,适于欧阳修治病养老。”

图片


因此,作为大家的欧阳修,在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病逝于颍州(今阜阳)后,并没有葬回老家江西庐陵,而客葬到他所眷恋的颍州。随后又迁葬河南新郑县。


上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八十多年前 阜阳原来是这样.. 下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丨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