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聚焦优化环评审批,加大服务力度。建立行业主管部门、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单位、环评单位的纵横联动机制,坚持专班推进,加强沟通与联系,围绕重点项目,列出环评服务清单和管理台账,主动帮扶指导、靠前服务,督促建设项目加快办理环评手续。对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分类明确项目报告书、报告表和登记备案类别,建立台账,严格落实服务企业联络员制度,提前介入,分类跟踪指导,提供精准“一对一”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并联提速,推动项目在短期内完成审批,做到即来即审,为实现早日依法开工建设创造必要条件。2024年至今,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报告10个。
二是聚焦优化帮扶指导,提升帮扶精度。结合“三送三解三优化”行动,组织普法与执法业务骨干,结合在日常检查发现的问题以及收集到的需求,主动到企业开展环保法律法规普法宣传,着重讲解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形势,污染防治设施运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违反法律法规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经济后果等。2024年以来,开展送法入企30余家(次),走访帮扶企业51家次,帮助解决问题10个,进一步构建政企沟通桥梁,增强企业的合法生产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意识,全面提升企业的环保管理水平。
三是聚焦优化信用监管,拓展监管广度。落实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不断完善生态环境领域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引导企业环境管理转型,推动企业绿色发展。颍州区13家省级环境信用评价参评企业评价结果为环保诚信企业7家,环保良好企业6家;2家市级参评企业评价结果均为环保诚信企业。分类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对信用等级为“诚信”和“良好”的企业,在申请环保专项资金或者其他补助资金,开展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和创优评先时予以支持。在执法检查时,根据企业环境信用情况,调整随机抽查系数,对抽查发现问题,开展“一对一”诊断分析,精准制定整改措施。
四是聚焦优化监督执法,体现执法温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对4件轻微违法未造成危害后果的予以免罚。优化环境监管方式,严格落实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坚持以排污单位自动监控系统远程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为主,综合运用例行检查、突击检查、夜查等形式,扎实开展各类环境问题排查整治。2024年以来,依法办理环境违法案1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