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迨(1070--1126),初名叔寄,又名竺僧,字仲豫,苏轼后妻王闰之熙宁三年(1070)生于京城开封。按排行苏迨是苏轼第二子。
苏轼守颍时,其前妻王弗所生的长子苏迈此时不在身边,正在离京城去往河间任县令的途中。苏辙作《送姪迈赴河间令》诗。苏轼写信给时任瀛州(瀛州治河间)知州的钱勰(字穆父),“以子迈为讬”“提诲如子姪”。
苏迨从小就体弱多病,快三岁了尚不能自己走路,要靠大人携抱或背负,虽经多方治疗也未见大效,令苏轼忧心焦急。熙宁四年(1071),36岁的苏轼出任杭州通判,他与杭州上天竺寺58岁的高僧辩才法师过往甚密,结为忘年之交。辩才法师精通医术,常为人诊治疑难杂症,屡有效验,颇有名气。他为苏迨剃度摩顶,祈祷求福,服药治病,结果手到病除,不久苏迨就能行走如奔鹿,一时传为美谈。为此,苏东坡作《赠上竺辩才师》诗称谢,其中有“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苏辙亦说:“予兄子瞻中子迨,生三年不能行,请师(指辩才)为落发摩顶祝之,不数日能行走如他儿。”(苏辙《龙井辩才法师塔碑》)这次亲身经历让人感到佛力广大,佛法无边,而辩才法师妙手回春的精湛医术,更让苏轼、苏辙佩服得五体投地。
元祐六年(1091)九月三十日,辩才(1011—1091)大师卒于杭州,享年八十一岁。苏轼在颍州不能前去,含泪撰《祭龙井辩才文》,并银两讬请参寥(道潛)前去致茶果代为奠之。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九月初六日,哲宗在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大典均在此举行)祭祀神宗,大赦天下。苏轼时为翰林学士,撰《明堂赦文》。17岁的苏迨以明堂恩授承务郎官衔(从九品,虚职)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苏迨21岁,十月与苏过以诗赋解两浙路,赴试春闱(因科举时代国家级的会试于春季举行故名)。苏东苏轼的好友参寥以诗《送仲豫叔党史二承务赴试春闱》:“炯炯双黄鹄,雍容振羽仪”“明年翱集处,九万是君期”。令人遗憾的是,翌年(1091)春季礼部考试(高考)苏迨和苏过双双落榜。
欧阳修第三子欧阳棐(字叔弼),与苏轼是儿女亲家。元祐初年,苏轼为苏迨娶欧阳棐的六女为妻。当时是经过欧阳修的夫人薛氏“批准”的这门亲事。薛氏,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薛奎(薛简肃)第四女。景祐四年(1037)三月欧阳修31岁,娶薛氏为续室,薛夫人时年20岁。“她通诗书、知礼仪,也懂音乐,善弹琴,为人精明清正,处事机智敏捷,有其父之风。数十年间,她帮助欧阳修料理家务,使欧阳修无后顾之忧,得以尽心国事,是欧阳修名副其实的贤内助”(欧阳礼《欧阳文忠公遗迹与祠祀续编》,台湾文史哲出版社印行,2007年9月初版)。薛夫人逝世后,苏辙撰有《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铭》。
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与欧阳亲家母书》中云:“迨既荐赴省试,遂可就亲。虽叔弼尚在疚(因丧事而悲痛、忧病),想可别令人主婚,已令子由咨禀。彼此欲及时了当,想蒙开许也。”
元祐六年(1091)九月一日,苏轼知颍州祭欧阳修夫人薛氏,撰有《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卷一百十一)回顾这件事:“敢以中子,请婚叔氏,夫人曰然,师友之义。”意即,苏轼贸然提出,请求把文忠公次子之女,许配给我的次子为妻。夫人说“当然可以,这才不失于师友之义”。可惜这位欧阳氏在元祐八年(1093)因病逝于京城,后来苏迨又续娶了欧阳棐的七女为继室。
元祐六年(1091)闰八月,苏轼守颍,其子苏迨、苏过同行。元祐六年(1091)十月,颍州久旱,闻颍上有张龙公神,极灵异,乃斋戒遣男迨与州学教授陈履常(即陈师道)往祷之。迨亦颇信敬,沐浴斋居而往。明日,当以龙骨至,天色少变。庶几得雨雪乎!(二十六日轼书)。二十八日,与景贶(即时任颍州签判赵德麟)、履常、同访二欧阳(即欧阳修第三子叔弼和四子季默),作诗云:“后夜龙作云,天明雪填渠。梦回闻剥啄,谁呼赵、陈、予?”景贶拊掌曰:“句法甚新,前人未有此法。”季默曰:“有之。‘长官请客吏请客,目曰主簿少府我’。即此语也。”相与笑语。至三更归时,星斗灿然,就枕未几,雨已鸣檐矣。至朔旦日,雪作,五人者复会于郡斋。既叹仰龙公之威德,复嘉诗语之不谬。季默欲书之,以为异日一笑。是日,景贶出迨诗云:“吾侪归卧髀肉裂,会有携壶劳行役。”仆笑曰:“是儿也,好勇过我。”
上述这段话出自苏轼《颍州祷雨纪事》(又称《祷雨帖》《颍州祈雨诗帖》、《龙公神帖》),不仅扼要记述了整个祀雨过程的主要片断,而且是保存至今的一篇形神兼具的书法佳作,载入《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卷》(北京荣宝斋出版,1991年10月)。
元佑七年(1092)年二月下旬,苏轼一家离颍赴杭。颍州州学教授陈师道赠诗《送苏迨》:“胸中历历着千年,笔下源源赴百川。真字飘扬今有种,清谈绝倒古无传。出尘解悟多为路,随世功名小着鞭。白首相逢恐无日,几时书札到林泉”。北宋诗人李彭尝与苏轼、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张耒等唱和,着有《日涉园集》(十卷)。其卷八有《春夜奉怀苏仲豫次陈无己韵赠仲豫》:“云外头陀是去年,已看汀草涨晴川。梦中未觉关河远,枕底忽闻钟鼓传。但可马曹聊拄颊,看渠凤阁竞加鞭。蓬窗想得司春瓮,一夜糟床酒注泉”。
苏轼逝世后,苏迨曾闭门读书十年,学识、文章有不菲的成就。元陆友撰《研北杂志》(卷上)说:“苏翰林二子迨仲豫、过叔党,文采皆有家法。”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迫于生活贫困,一直淡泊名利的的苏迨在42岁时,才去武昌(今湖北鄂州)当了一个管库官的微职。苏过《送仲豫兄赴官武昌叙》:“仲兄少不乐仕进,亲戚强之。今四十有二,始为管库官,又飘然远游江湖千里之外”。
后来曾任驾部员外郎(正七品)。苏迨擅长诗文,尤长议论,可惜未见有完整的作品传世。仅在苏东坡行书《祷雨帖》中见有苏迨:“吾侪归卧髀骨裂,会友携壶劳行役”一诗句,并获得了苏轼赞扬:“是男也,好勇过我。”这是苏迨在颍州留下的唯一诗句。苏迨在颍州时曾赴颍上张龙公祠求雨并迎送龙骨,其事有功于颍州百姓,我们亦应缅怀他所做的一切。
钦宗靖康元年(1126)苏迨卒,享年57岁。其继室欧阳夫人后即移家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