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 看“一人巷”里的古与今
2025-04-24 16:17:28来源:颍州文旅

桐城“六尺巷”诉说着“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礼让佳话,传承着以和为贵的华夏智慧。而在颍州区,有一处阜阳版的“六尺巷”,这就是鼓楼街道大寺社区的“一人巷”。小巷历经三百余年,“和”与“让”的故事,让“颍淮多君子”的美谈历久弥新。

来到颍州区鼓楼街道大寺社区,“一人巷”的牌坊高高矗立。据考证,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这条巷子里住有两个大户——鹿家与宁家。两户人家因建房发生矛盾,争议相持不下,鹿家便差人送信进京,请在京城做左都御史的族人鹿祐“撑腰”。鹿祐便仿照桐城张英的诗句修书一封,让自家族人先退让一墙之地,宁家了解内情后深受感动,也跟着让出一墙之地。

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创始人李德辉说:“他们两家一家让三尺,留出一个窄窄的巷子,这个巷子就被称为‘一人巷’,也叫‘一人胡同’。”

一条老街,连通古今;一种文明,滋养后人。三百多年过去,当初的“一人巷”已成为一条现代化的商业街,而它“以和为贵”、邻里“守望相助”的观念传承至今,不断引导当今居民们遇到问题时,能在有商有量的和睦邻里氛围中轻松化解。

颍州区大寺社区商户董雨说:“我们在‘一人巷’做生意也快二十年了,‘一人巷’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我们作为商家诚信经营,让消费者吃得放心,越诚信经营生意越好,咱们老祖宗留下的这个道理是对的。”

礼让和事润民风,前端预防消隐患。从“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到“一人巷”故事,从“枫桥经验”到“四事四权”,颍州基层社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基层治理经验,以文化人,推动邻里之间少一些怨气、多一些和气,形成邻里和睦、谦让有序的社会风气。

“连续三年,我们社区矛盾纠纷数量持续下降,几个小矛盾,也已经全部调解成功。”颍州区大寺社区工作人员张圆圆说,“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和“一人巷”的故事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更多经验。

上一页:没有了 下一页:斑马音乐节在颍州激情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