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向春而行 | 明清时期颍州清官小略
2023-04-18 06:06:00

颍州自古清官耳熟能详,为颍州府百姓和地方志记载。颍州文人学子中第之后,由朝廷委派至全国各地担任地方官吏,在任期间清洁廉政者有之,爱民如子者有之,勇于担当者有之,工作勤恳者有之。墙内开花墙外香,今从196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颍州志》(作者刘节)和上世纪八十年代《阜阳县志》中,挖掘颍州明清历史上四位清官故事,辑录于此。


一、刘朝——廉洁亲民、负责担当

 

刘朝(1595—1671年),明朝末年颍州府人,幼年勤学私塾,金榜及第,考取明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的监生一职。他在长期的书卷典籍整理中,承袭了中国传统的爱民亲民思想。

后来,朝廷委派其以国子生的身份,加授新安县县丞官职。上任后,他处理辖区民事诉讼案件,处处民事为怀,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爱民有加。

当时的官场内,有人指责刘朝缺乏狠心,对民太善,没有站在官宦乡绅的角度去断案,有偏袒刁民之嫌疑。但是刘朝坚持爱民思维,回答说:“民是我手足,我愿削职,也不愿毁足”。以致时任地方官吏和氏族颇有微词,但是地方百姓却对其赞赏有加。

后来,朝廷调任刘朝到德庆任职。当时正值辽东藩司侵犯明朝边境。刘朝到任不久,就有人劝他外迁躲避战祸。刘朝对此嗤之以鼻,分析利弊后,做出一个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重大决定。

谁都没有想到,身为德庆首席高官的一介书生刘朝,竟然不顾个人生死安危,毅然决然的单骑驰入敌军大营之中,直接面见敌军统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形势,言明利害关系,以三寸之舌,劝退胡人数万之兵。世人皆称颂其胆大心细,以国为重,敢于担当。

后来,为了赡养母亲晚年,他上表朝廷告老还乡。在外为官多年的他,返乡时只带回数卷图书,家乡百姓无不称其两袖清风。


二、连璧——政明纪严,抑强扶弱

 

连璧(1699—1754年),字符苍,清朝时期颍州府人,年幼博学多识,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考中朝廷贡生,被授予浙江台州同知,为中丞相张文端器重,委派兼任为武原、海昌两县县令。

连璧莅任后,奖励农事,厘奸剔弊,清诉薄讼,深受百姓爱戴,人皆称其为清官。

因其治政有方,广有赞誉,朝廷将其调往湖州,担任湖州州守兼乌程县令。上任后,他政明纪严,抑强扶弱,特别是肃正吏场,倡导清正廉洁,爱民如子,使得官场贪污贿赂绝迹。

连璧清正廉洁,锐意进取,导致了既得利益者的嫉恨,后遭豪绅诬陷,被朝廷革职回家。

后来,张文端出任总河官职,一直感念连璧有才,上奏朝廷举用。朝廷依据张文端奏章,将其补为东昌府通判。连璧认真清理刑狱,释放数百名被诬陷的无辜百姓,时人称他“救世观音”,后因病卒。


三、李甲声——舍身为国、无私为民

 

李甲声(1625—?年)字公振,号理庵,清朝时期颍州府人,幼年勤学,青年中第,委任拔贡生。顺治年间,由拔贡生授天河县令,后改任漳州司马。

时国家统一台湾,施琅亲帅大军征讨郑氏残余势力。在东征台湾时,李甲声作为漳州地区的首级长官司马,完全可以坐镇后方指挥。但是他不计个人安危生死,自己亲率敢死队,率领众多敢死之士秘密进发,冒险首先登陆成功,为后续部队登陆开辟了登陆点,并积极扩大战果,成为统一大业率部首战功臣,为祖国统一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国家统一的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朝廷因之授以军功奖赏,由其原任的福建漳州司马,擢升为广东省广州太守一职。莅任后,他身居要位,针对时弊,首先革除海舶陋规,清理海防边务;其次取消了边境上给邻国的岁币,促进了沿海海运事业的发展,在任期间业绩有口皆碑。

李甲声后迁任庆阳府知府,在庆阳期间,赶上庆阳发生灾荒,民不聊生,时人多饥馑,逃荒者众。他率先带头,除留够自己的家庭生活费外,所领取的多年俸禄,均捐献出来赈灾救济。以自己的薪俸拿出来救济灾民,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百姓都称他为“爱民廉吏”。

康熙三十年(691年),李甲声因病乞归,病死于家中,世人感念其无私为民,爱民如子,称其清吏。


四、李祖旦——公正廉明、为民担当

 

李祖旦,(1671—1751年),字妄斋,清朝时期颍州府人,自幼饱学多才,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考中进士,被朝廷授予江西彭泽县令,在任12年为官治理期间,为民辨冤解累,判断了无数冤案,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因其为政一方,广有口碑,朝廷改派其出任广东化州知州。李祖旦担任化州知州期间,当地海潮升降无常,海水暴涨肆虐,危害百姓。民田常被淹没,导致颗粒无收,出现了饥民四出乞讨,流离失所的现象。

李祖旦面对灾情,面临是否开仓放粮的难题,如果层层上报,延误时间,可能会导致饥民聚众发难。不开仓济民,可以确保官职不被裁撤。但是,如果不经过上奏朝廷就放赈,不仅乌纱帽难保,甚至性命难保。思前想后,为了百姓生计,李祖旦敢于担当,不经向朝廷请准,毅然决定开仓放粮,救活了数万老百姓。

朝廷得知其私自放赈后,调李祖旦赴任直隶连州知州。但是他坚持不赴任,称病告归。回到老家颍州时,举家只带桔红1筐、行囊1个。世人皆称赞其为廉吏。


上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 | 古城颍州的腾飞之路.. 下一页:相约安徽·向春而行 | 你以为颍州真的是阜阳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