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文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居“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合称“苏黄米蔡”。他们都生活在北宋,其书法水平代表了宋代书法的最高成就。苏轼“楷书、行书、草书皆擅,”世称“苏体”。
苏轼书法理念的核心是“崇尚意趣”,“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石苍舒醉墨堂》)。苏轼在颍州所作《六观堂老人草书》诗,也是推崇书法“尚意”理念的“论书法诗”代表作之一。苏轼为颍州留下了楷书《颍州西湖月夜泛舟听琴》《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吕满庭芳》,行书《颍州祷雨贴》《菊说帖》《跋勾信道郎中集朝贤书夹颂金刚经》,草书《醉翁亭记》,行草《临颜真卿争坐位帖》等珍贵墨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宝库。
山东密州(今诸城)超然台旧照
其实,苏轼是会写多种书体的全能书法家,他曾在密州“超然台”上用隶书题名,还在杭州绘画后题写过隶书。其隶书结体错落有致,笔划舒展得体,汉隶韵味浓郁。超然台位于山东诸城市内,为北宋熙宁八年(1075)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古时亦称东武、郊东)太守时所建,并在修葺好的超然台上题名 “禹功传道明叔子瞻游”石刻。据清乾隆《诸城县志》记载:“石高尺八寸,围二尺八寸,质甚璞,中藏岩壑,皆曰太湖石,然不类。石背镌三行九字,字径寸,八分书(即隶书)。左读之,曰‘禹功、传道、明叔、子瞻游’。”所谓“八分”即“汉隶”。欧阳修《集古录》迳指“八分”为“汉隶”。之未有挑法者也。与苏轼同游的三人分别是:乔叙,字禹功,诸州人,时为密州倅。章传道,名传,闽人,密州教授。赵杲卿,字明叔,胶西人,府学教授。
苏轼守密州,与后任颍州太守也有些经历及诗文上的关联。苏轼在密州时曾作著名的《后杞菊赋并叙》,讥讽王安石实行新法,减少公使库钱,致使公库斋厨空乏及官吏生活水平降低。尤过往招待出现了“斋空不知春(以“春”名酒),客至先愁予”的窘境,客人来了没有酒招待,让身为州守的苏轼感到很尴尬,并因此而发愁。还因吃不饱饭而与通判刘廷式,循城墙边采食枸杞叶与菊花饱腹。这当然是嘲讽新法之弊的戏作。北宋元祐六年(1091)十月,苏轼任颍州太守作《到颍未几,公帑已竭,斋厨索然,戏作》诗,有“我昔在东武,吏方谨新书”等句。“在东武”即在密州为守时。苏轼把在颍州的情况与他知密州时的境遇相对比,遂“戏作”(有嘲弄之意)成诗。其实,苏轼诗中所指“公帑已竭,斋厨索然”,仅仅是针对“公使库”招待过往使节的“公帑”而言,而完全不是苏轼及全家的日常饮食生活遭遇到了窘境。苏轼手头有钱,他知颍州之前为朝廷撰书《上清储祥宫碑》,因而刚刚获赐银一千两的“润笔费”,这千两银子(有专家估算相当今天的90万人民币)在当时应该是一笔巨资。满足全家人的日常生活没有任何问题。
翁方纲手拓并题跋超然台题名拓本
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在《复初斋诗集》(卷三十)记载:城县东坡题名石刻:“禹功、传道、明叔、子瞻游。”凡九字,隶书。胡书巢太守、桂未谷司训同时拓寄。”宋代文学家何薳(yuǎn),其父何去非是武学博士,善于做文,颇受苏轼赏识,经由苏轼推荐,哲宗诏准加承奉郎,博士如故。何薳著有《春渚纪闻》笔记集十卷,其卷六为《东坡事实》,有《乐语画隶三绝》云:“薳于扬州得先生手画一乐工,复作乐语云:‘桃园未必无杏,银矿终须有铅。荇带岂能栏浪?藕花却解留莲。’其后又作汉隶书‘子瞻、禹功同观’。真三绝也!”(《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三册,第2420页)。这些记载说明,苏轼对隶书也是颇有研究的,但墨迹拓片存世稀少,因而苏轼会写隶书的事情鲜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