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云(1062—1096),字子霞。浙江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王影聪《朝云籍考》认为王朝云也是眉州青神县(今四川青神)人(邵永义《苏轼乡愁与爱情》白山出版社2017年5月第1版)。
北宋熙宁七年(1074),苏轼39岁,正在杭州通判任上,王闰之买了一个12岁的婢女,名王朝云。她天生丽质,秀外慧中,能歌善舞,很得苏轼与王闰之的喜欢,初为侍女,18岁时在黄州纳为侍妾,“乍谐云雨,便学鸾凰”(苏轼《雨中花慢·嫩脸羞蛾》)。生有苏轼的第四子名遁,半岁多时不幸夭折。朝云原不识几个字,在苏轼的熏陶下,开始读书习字,进步很快,书写也“粗有楷法”。朝云后曾跟随泗上比丘尼(尼姑)义冲学佛,“亦略闻大意”,她借以排遣失子的忧伤和失落。
受古代封建婚姻“一夫一妻多妾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有身份、有实力的男人娶妻纳妾实属正常合法,反之则被视为异常。如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也是纳有侍妾的。他于神宗熙宁四年(1071)七月四日退休定居于颍州(今阜阳市),翌年(1072)七月二十三日病逝于颍州西湖私第,享年66岁。其爱妾卢儿悲痛欲绝,甘愿为欧公殉情而死。明正德《颍州志》(卷之四·烈女)这样记载:“卢儿,欧阳公妾,口中素有芙蕖自然香,公厚之。公薨(hōng),美而艾,无出,哭泪流血死,乃殉公葬”。阜阳师范大学教授张明华《明清五种<颍州志>中欧阳修及其家人之传记》(2017年第6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认为,“卢儿之事,对研究欧阳修致仕后的生活有重要意义,可是除了颍州志外不见它处有任何记载,因此弥足珍贵。”
侍妾在那个时代是不可以扶为正室的。在苏轼的妻子王闰之死后,朝云仍以侍妾的身份生活在东坡身边,他也无法改变朝云的身份,这是历史的悲剧。国内第一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研究大家莫砺锋,在其著作《漫话东坡》(凤凰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中写道:“时至今日,我们当然应承认朝云是东坡的妻子,事实上东坡早已把朝云视为闺中知已,她在东坡心中的重量并不逊于王弗与王闰之。她是东坡最亲密的人生伴侣”。著名作家林语堂《苏东坡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第二十六章·仙居伴朝云)中也说:“不管儒家批评者怎么看,苏东坡和朝云(如今可以看作他的妻子了)都算佛教徒。他们共同建造放生池。苏东坡说朝云喜欢行善,这是佛家的训示。”
王朝云对苏轼的精神世界有着深切的理解。据明·毛晋所辑《东坡笔记》记载:东坡一日退朝(时在京师任翰林学士),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遂曰:“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机械(智巧)。”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曰:“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东坡捧腹大笑。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说苏轼满腹文章,或满腹聪明才智,当然也对,但苏轼之所以为苏轼,其在新旧两党当权时都蒙受打击,确实因为他一肚皮都是些不合时宜的思想。也难怪苏轼捧腹大笑,把朝云引为红颜知己。
据孔凡礼撰《苏轼年谱》(中华书局,卷三十):宋元祐六年(1091)八月中旬,朝廷批准苏轼知颍州告下。“苏门四学士”之一、北宋文学家秦观(字少游),在汴京作《南歌子·霭霭迷春态》赠王朝云:“霭霭迷春态,溶溶媚晓光。不应容易下巫阳。只恐翰林前世、是襄王。暂为清歌住,还因暮雨忙。瞥然归去断人肠。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苏轼代朝云和,作《南歌子·云鬓裁新绿》答之:“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待歌凝立翠筵中。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趁拍鸾飞镜,回身燕漾空。莫翻红袖过帘栊。怕被杨花句引、嫁东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九引《艺苑雌黄》曰:“朝云者,东坡侍妾也。尝令就少游乞词,少游作《南歌子》赠之云:霭霭迷春态……何其婉媚也。”由此可知,这首词是赠东坡侍妾朝云的,作于在汴京时。
苏轼知颍州,王朝云随同,与王闰之一起悉心照顾苏轼和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她在颍州的情况,阜阳旧志和史料留下记载鲜少。近读李展强著《王朝云传》(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书中有颍州遇旱灾时王朝云与苏轼的一段对话。朝云说:“我还有些金银首饰,折变出去赈灾吧!”苏轼面带难色说:“好不容易为你添了几件东西,如今又拿出去”……。朝云则说:“这些浮华东西只有富贵人家佩带,如今灾民连命都难保,留住这些有何用。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此举是助官人之功德。”对于心地善良的王朝云来说,这是完全可能做到的。
刘奕云老师《中国酒文化》(黄山书社2018年1月第1版)记述了与王朝云有关的片段文字:仍是元祐七年(1092)二月十五月,官署大堂(聚星堂)前的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闰之对苏东坡说:“春月色胜如秋月色,秋月色令人凄惨,春月色令人和悦。何如召赵德麟辈来饮此花下?”苏东坡大喜说:“吾不知子能诗耶,此真诗家语耳!”遂派人召唤赵德麟和两欧阳(欧阳修之子欧阳棐兄弟),在花前月下饮酒作诗。苏轼作《减字木兰花·春月》词:“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在大家的一片赞扬声中,欧阳叔弼提议:“如此美景,如此明月,如此好词,若令世间绝艺佳人朝云来演唱,岂不是锦上添花!”朝云聪慧机灵,生性具备歌舞的天赋,她落落大方也不推辞,把苏轼的新词看了两遍,便熟记于心,随即边舞边唱。春月明媚,春梅幽香,舞影婆娑,歌声入耳,一句句清词丽句,像颍州的香泉酒一样,令人陶醉。
总之,“美如春园,目似晨曦”的王朝云随着东坡曾来过颍州,在这里生活了半年之久。潋滟的颍州西湖,映照着她那西子般轻盈柔美的身影,回荡着她那宛转优美的阵阵歌声;风雪漫漫的颍州大地也曾有她带给饥民的一丝温暖。阜阳百姓也象敬仰和铭记苏公一样,记住了其人其事和“朝云”这个美丽的名字。
绍圣年间,苏轼遭贬岭南,姬妾遣散,唯朝云执意相随,同到谪居地惠州,患难与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绍圣三年(1096)苏轼61岁。七月五日,王朝云病卒于惠州,时年34岁。苏轼尊重朝云的遗愿,于绍圣三年八月三日,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南畔(孤山)栖禅寺的松林里,亲笔为她写下《朝云墓志铭》。朝云墓前建有“六如亭”,有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